更多

技术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 技术专题 > 文章内容

INA轴承常见的失效模式及对策

点击:764 日期:2017-02-17 选择字号:

INA轴承常见的失效模式及对策

1. 沟道单侧极限位置剥落

  沟道单侧极限位置剥落主要表现在沟道与挡边交界处有严重的剥落环带。产生原因是INA轴承安装不到位或运转过程中突发轴向过载。采取对策是确保INA轴承安装到位或将自由侧INA轴承外圈配合改为间隙配合,以期INA轴承过载时使INA轴承得到补偿。

2. 沟道在圆周方向呈对称位置剥落

  对称位置剥落表现在内圈为周围环带剥落,而外圈呈周向对称位置剥落(即椭圆的短轴方向),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外壳孔椭圆过大或两半分离式外壳孔结构,这在摩托车用凸轮轴INA轴承中表现尤为明显。当INA轴承压入椭圆偏大的外壳孔中或两半分离式外壳固紧时,使INA轴承外圈产生椭圆,在短轴方向的游隙明显减少甚至负游隙。INA轴承在载荷的作用下,内圈旋转产生 周向剥落痕迹,外圈只在短轴方向的对称位置产生剥落痕迹。这是该INA轴承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经对该INA轴承失效件检验表明,该INA轴承外径圆度已从原工艺控制的0.8μm变为27μm。此值远远大于径向游隙值。因此,可以肯定该INA轴承是在严重变形及负游隙下工作的,工作面上易早期形成异常的急剧磨损与剥落。采取的对策是提高外壳孔加工精度或尽可能不采用外壳孔两半分离结构。

3. 套圈断裂

  套圈断裂失效一般较少见,往往是突发性过载造成。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如INA轴承的原材料缺陷(气泡、缩孔)、锻造缺陷(过烧)、热处理缺陷(过热)、加工缺陷(局部烧伤或表面微裂纹)、主机缺陷(安装不良、润滑贫乏、瞬时过载)等,一旦受过载冲击负荷或剧烈振动均有可能使套圈断裂。采取对策为避免过载冲击载荷、选择适当的过盈量、提高安装精度、改善使用条件及加强INA轴承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 滚道倾斜剥落

  在INA轴承工作面上呈倾斜剥落环带,说明INA轴承是在倾斜状态下工作的,当倾斜角达到或超过临界状态时,易早期形成异常的急剧磨损与剥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安装不良,轴有挠度、轴颈与外壳孔精度低等,采取对策为确保INA轴承安装质量与提高轴肩、孔肩的轴向跳动精度。

5. 保持架断裂

  保持架断裂属于偶发性非正常失效模式。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a.保持架异常载荷。如安装不到位、倾斜、过盈量过大等易造成游隙减少,加剧摩擦生热,表面软化,过早出现异常剥落,随着剥落的扩展,剥落异物进入保持架兜孔中,导致保持架运转阻滞并产生附加载荷,加剧了保持架的磨损,如此恶化 的循环作用,便可能造成保持架断裂。

   b. 润滑不良主要指INA轴承运转处于贫油状态,易形成粘着磨损,使工作表面状态恶化,粘着磨损产生的撕裂物易进入保持架,使保持架产生异常载荷,有可能造成保持架断裂。

   c. 外来异物的侵入是造成保持架断裂失效的常见模式。由于外来硬质异物的侵入,加剧了保持架的磨损与产生异常附加载荷,也有可能导致保持架断裂。

   d. 蠕变现象也是造成保持架断裂的原因之一。所谓蠕变多指套圈的滑动现象,在配合面过盈量不足的情况下,由于滑动而使载荷点向周围方向移动,产生套圈相对轴或外壳向圆周方向位置偏离的现象。蠕变一旦产生,配合面显著磨损,磨损粉末有可能进入INA轴承内部,形成异常磨损——滚道剥落——保持架磨损及附加载荷的过程,以至可能造成保持架断裂。

   e. 保持架材料缺陷(如裂纹、大块异金属夹杂物、缩孔、气泡)及铆合缺陷(缺钉、垫钉或两半保持架结合面空隙,严重铆伤)等均可能造成保持架断裂。采取对策为在制造过程中加以严格控制。


此文关键词:INA轴承,INA

评论信息

暂无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内容:
验证码:点击换一个 看不清?
[登录] 后留言,没有注册的请[注册]!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不发表攻击性言论。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产品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4.不支持HTML代码且留言要通过审核后才会显示,请勿恶意留言。